建国后他没职务没军衔,55年不好评级,毛主席特批:享副总理待遇
然而,鉴于位三同志在革命历程中的卓越贡献,毛主席深思熟虑后,特别批准道:“位三同志勤勉功绩显赫,理应被评定为行政三级,并享受等同于副总理的优厚待遇。”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对位三同志过往奋斗与付出的高度认可。毛主席亲自过问,确保他的辛劳得到应有的回报,彰显了对革命老同志的深切关怀与尊重。
在毛主席的话语中,“位三”这位人物,乃是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的核心缔造者之一,堪称资深“革命先驱”。究竟是何缘由,使得这位既无官职又无军衔的他,能够赢得毛主席的特别关照呢?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,作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开创者,其贡献不可磨灭。尽管没有显赫的职务和军衔加身,但他在毛主席心中却占据着独特的地位。这份特殊对待,源于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卓越贡献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革命者,也赢得了后人的深深敬仰。
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之际,郑位三遵照党中央及毛主席的指示重返大别山区域,肩负起发动鄂豫皖民众抗战的重任。自此,他全身心投入到鄂豫皖地区的抗战筹划与领导之中,极大地推动了该区域抗战力量的蓬勃壮大。在鄂豫皖的广袤土地上,郑位三以其卓越的领导力,精心组织起人民的抗战洪流。他不仅凝聚了民心,更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,为这片土地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他的智慧与勇气,如同璀璨星辰,照亮了鄂豫皖人民前行的道路。在他的引领下,该地区的抗战力量日益壮大,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。
抵达鄂豫边区后,郑位三的首要使命是对红二十八军实施重组,将其整编为新四军麾下的第四支队。彼时,红二十八军已在大别山区域历经三年极其艰难的游击抗战岁月,对外界尤其是全国的抗战大局知之甚少。在那段漫长而困苦的时间里,红二十八军凭借着不屈不挠的精神,在大别山的崇山峻岭间与敌人周旋,他们的英勇事迹传遍了每一个角落。然而,由于信息的闭塞,他们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抗战形势缺乏深入的了解。为了顺应时代潮流,更好地投身到伟大的抗战事业中去,郑位三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了改编红二十八军的重任,旨在将他们打造成为新四军中的一支精锐力量,为抗击日寇贡献更大的力量。
郑位三抵达后,深入阐述了中共中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,协助高敬亭摒弃了盲目遵从国民党指令的行为,并退还了蒋介石授予的委任状。他还礼貌地遣返了国民党委任的副司令刘纲夫,促使红二十八军顺利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,并率部奔赴皖东抗日战场。这支队伍日后壮大,成为新四军第二师的中坚力量。
为了深化红军游击队与民众对抗日民族联合阵线的理解,并培育抗日游击战争的领导核心与精英力量,郑位三与方毅等人遵循党中央的指引,自1937年深秋至次年仲夏,相继创设了“游击干部培育课程”与“青年才俊研习营”。在这段期间,他们成功培育了超过六百名杰出学员。这些学员中的许多人,在后来的岁月里,逐渐成长为华中及鄂豫边区引领抗战的中流砥柱,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。
郑位三更进一步,他将自延安前来的同仁及多期培训班中的佼佼者汇聚一堂,派遣他们奔赴四方,旨在激发民众热情,复兴并构筑党的基层组织。他们着手组建游击武装力量,在他的引领下,相继成功创立了第五独立游击大队与第六游击大队,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。
1939年初春一月,中国共产党鄂豫皖区域委员会宣告成立,由郑位三同志担任党委书记一职。在他的精心指引下,鄂东地区的党组织迅速行动,筹建了第七游击支队与江北第八游击大队。这两支队伍的组建,犹如两把锋利的匕首,为在敌后广泛掀起游击战争浪潮奠定了坚实基础,同时也为抗日民族根据地的开辟铺设了道路。
当郑位三初次踏入鄂豫边区之时,他并未过分在意个人的职位高低,而是着眼于边区领导团队的现状,以及党的宏伟事业,确保了领导层的一致性和稳固性。他深知团结的重要性,因此始终将边区领导集体的和谐与稳定放在首位,而不是过分纠结于个人的职务安排。他这种以大局为重的精神,为边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据此,刘少奇赞誉道:“郑位三同志堪称鄂豫皖地区干部中学习马列主义的佼佼者。他抵达鄂豫边区后,凭其崇高的道德风范、扎实的工作态度及包容的人格魅力,赢得了边区各界的深切信赖与支持。此外,他的到来也让中央、华中局及军部对边区的实际情况有了更为全面且深刻的认识与把握。”
新中国成立后,郑位三因身体状况欠佳,未承担具体职务。自1949年至1955年初春,他寓居武汉,养病期间,始终牵挂湖北与武汉的革命与发展事业。在此期间,毛主席、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多次表达了对郑位三健康的深切关怀,期盼他能早日康复,重新走上领导岗位,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。
在1954年的某个时刻,刘少奇亲自执笔,向郑位三寄去了一封满载关怀的信函,信中正式决定,邀请他前往北京,以便在那里得到更为妥善的休养与医疗照顾。这封信不仅传递了深深的关切之情,还明确指出了新的治疗地点——首都北京。刘少奇深知,北京的医疗条件更为优越,对郑位三的康复大有裨益。因此,这一决定饱含着对郑位三身体状况的深切考量,期望他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继续安心养病,早日康复。
1955年春意盎然的4月,郑位三携全家自湖北迁居至北京,开启了他们的京城生活。自那时起,郑位三在北京扎下了根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未担任任何职务,也未被授予军衔。因此,当1955年国家初次推行薪资体系时,为郑位三确定级别成了难题。面对这一困境,工作组谨慎地将情况上报给了毛主席,请求他做出决策。毛主席听后,毫不犹豫地特别批示:“位三同志功勋卓著,应定为行政三级,享受副总理级别的待遇。”
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,郑位三光荣地被选为了中央委员,并且他还持续地在政协全国委员会的第二、三、四届中,担任了常务委员的重要职务。
在新的生活境遇中,郑位三依然坚守清贫简朴的生活方式。在实行供给制的岁月里,他每月所得的300元津贴,全然用于帮扶老区群众与烈士遗孤,解其生活之困。他与家人生活极为简朴,从不铺张浪费,始终保持老党员独有的清廉本色与高度自律,令人敬佩不已。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